近日,国家监管总局发布最新一期汽车召回公告,其中奔驰最为显眼,又中标了两个,涵盖在中国销售的主要车型,数量近6000辆,高居榜首。
此前6月底,奔驰才刚上过红榜,宣布将从今年12月18日起,召回总计66.89万辆车,国产和进口的热门车型全军覆没。
而截至目前,奔驰今年已发起14次召回,涉及车辆近80万,毫无悬念夺得豪车重灾区头名,并在常年霸榜的德国BBA阵营中占比过半。
对比一下就能发现问题,奔驰今年在华销量34.6万辆,召回67万辆,2019年销量70.2万辆,召回145万辆。也就是说,问题奔驰车远超卖出去的车,今年不出问题,保不准明年就来了,运气好的话也就是能多开几年。
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奔驰,还是印象中以工艺和品质著称的德国制造吗?
二
奔驰高贵的品牌形象早已名“负”其实,留下的只有“高”和“贵”,但奔驰跌落神坛,也就在两三年之间。
2018年奔驰在华召回还不到20万辆,2019年就超过145万辆,今年可能大概率再创新高。
也是从2018年起,奔驰的质量问题开始大规模出现,漏油、断轴、发动机异响等你能想到的问题都有发生。
除了装配问题和产品设计缺陷外,针对中国市场的减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比如奔驰打着“降低中国消费者维修成本”的口号,将几款车型的部分材料由铝合金换成钢材,由此引发的车辆安全故障和质量隐患不断,各类门事件层出不穷。
最有代表性的,就是去年4月的西安女车主维权事件,66万买的奔驰,还没开出4S店就漏油,多次沟通无果,随即上演了引擎盖维权一幕,在众多媒体和网友的集体声讨下,监管介入后才得以维护了自己的正当权益。
此后的奔驰却完全不知悔改,佛山、兰州等地接连发生“引擎盖维权”事件,有些得到了解决,有些不了了之。
其他质量问题更是接二连三:
刚买7天的奔驰,在高速路突然抛锚。
59万买的奔驰,刚开出4S店15分钟,轮子都能掉了。
30多万在4S店买的奔驰,居然是一辆事故车……
类似悲剧数不胜数,出了问题也就算了,关键是这些案例无一例外都被奔驰扯皮、甩锅,实在不行走维修,被逼急了才给换车,有些人用了一两年时间维权,巨大的成本不说,结果还不一定令人满意。
三
说白了,奔驰的傲慢,就是国人惯出来的。
西安引擎盖维权事件过后,奔驰老板亲自为此事向西安女车主道歉,他担心的是占奔驰全球1/4的中国市场受到巨大波及,中国民众不再买奔驰的帐。
然而一个月后,奔驰中国的销量数据公开,再次创下同期新高,网上抵制奔驰的声音完全被亮眼的成绩所淹没,销量不愁,奔驰又有何动力对中国用户做出让步?
你以为奔驰的傲慢只是针对普通用户?不!他们早已将自己放到了“大而不倒”的位置。
疫情初期的2月6日,北京奔驰向天津政府及天津武清区发函,请求特批其在天津的19家零配件供应商提前复工,奔驰称如果2月10日不能复工,北京奔驰单日损失将高达4亿元,也会给京津冀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。这表面上的申请,却展现出一种威胁的语调,足见奔驰的傲慢到了何种程度。
当然,奔驰的傲慢,有着充足的底气。以奔驰为首的德系常年占据中国豪车销量排行前几名的位置,今年二季度,奔驰销量大涨超20%,上半年在中国豪车的销量,更是力压奥迪和宝马,夺得豪车市场冠军。
也就是说,在中国市场出现了这样一种景象,买豪车最多的是奔驰,维权最多的也是奔驰,两拨人互不干涉,也互不影响,过个1、2年后,当初买奔驰的人捶足顿胸加入维权队伍,但却远远抵不上信奉“真香定律”继续买奔驰的用户。
因此,“大闹大解决,小闹小解决,不闹不解决”的现象,成了奔驰4S店外一道风景线,加上中国汽车三包新规完全站在车商立场,2019年央视315也对其网开一面,“按闹分配”已经不光是奔驰,也被其他国外车企拿来对付中国用户的法宝。
四
为何在中国,店大总是欺客?
一个是用户维权难,商家深谙人心,也最懂法律。百年前鲁迅已洞穿一切,面对强势的商人,中国人的性情往往会选择步步退让,本想把房顶拆了得到最多的光,最后却只得到了窗户大小的光亮,这也是“XX店大欺客”的事情屡屡见诸新闻的关键所在。
更重要的是,有关部门的监管缺失,无法为弱势的用户补位。比如西安奔驰维权事件,“110也好,工商也罢,没有一个说理的地方”,有关部门被舆论逼出来后,还是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,最终奔驰受到的不过是罚款100万、下不为例的口头警告,这样的奔驰如何会长记性?
与此同时,奔驰因排放造假在2019年被德国罚款8.7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68亿),今年5月又在韩国被罚款776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4.5亿),并强令要求召回4万辆问题车。
犯多大错挨多重的打,让车企和商家及时为自己的问题买单,这才是扶持中国汽车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就像奔驰自己说的,要么做最好,要么就别干了!连这种魄力都没有,还做什么车?
来源:正商参阅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